公元234年十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这位一生鞠躬尽瘁的军师临终前留下退军部署:长史杨仪主导全军撤退,魏延负责断后,姜维次之。谁也没想到,这一安排竟引发了一场血腥的权力斗争,牵连魏延人头落地,更让猛将马岱在真相大白后仓皇消失……
一、诸葛亮去世,蜀汉的权力真空
诸葛亮一走,蜀军营中暗流涌动。杨仪虽是长史,但资历和军功远不如魏延。魏延心里憋着一股火:北伐势头正好,五丈原已在屯田,凭啥突然撤军?更让他不服的是,自己堂堂大将竟要听命于杨仪——两人早有私怨,水火不容。
魏延越想越气,干了件莽撞事:他带兵抢先烧毁汉中栈道,断了蜀军退路。这一举动耽误全军撤退,更让杨仪抓住把柄。两人互相上书控告对方谋反,后主刘禅在蒋琬、董允等重臣建议下,给魏延扣上了“造反”的帽子。
展开剩余68%二、杨仪的私仇:借刀杀人
杨仪恨透了魏延。趁着刘禅一句“好言抚慰魏延”的模糊旨意,他私自下令让马岱追杀魏延。马岱是蜀汉猛将,对军令从无二话,提刀追上魏延,当场斩首。更残忍的是,杨仪命马岱将人头带回,当众踩踏泄愤。《三国志》冷冰冰记下一笔:“杨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
魏延的人头落地时,马岱或许以为自己在执行军令,铲除叛将。可他不知道,自己已卷入一场阴险的权斗……
三、反转:杨仪失势,马岱惊醒
仅仅一个月后,真相浮出水面。诸葛亮临终前曾密奏刘禅:“杨仪性情急躁狭隘,不堪大任,蒋琬可继相位。”公元235年正月,蒋琬被任命为尚书令、益州刺史,统领蜀汉军政大权。而杨仪呢?《三国志》写得很直白:“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空有头衔,实权尽失。
消息传到马岱耳中,他恍然大悟:原来杨仪根本靠不住!自己奉命杀魏延,表面是“肃清叛将”,实则是杨仪借刀杀人的私心。如今杨仪倒台,魏延旧部乃至朝中势力岂会放过自己?马岱越想越怕,连夜收拾行装,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四、消失的马岱:权力绞肉机的牺牲品
马岱的消失,史书再无记载。有人说他隐姓埋名远走他乡,有人说他被暗中毒杀。但无论如何,他的结局早已注定:在杨仪与魏延的权力倾轧中,他成了最锋利的刀,也成了最无辜的弃子。
反观杨仪,失势后仍不甘心,四处抱怨“当日若投魏国,岂会落魄至此”。这话传到蒋琬耳中,刘禅直接将他流放。杨仪最终在流放地自杀,彻底输光了人生。
魏延之死与马岱逃亡,表面是私人恩怨,实则是蜀汉权力交接的制度漏洞。诸葛亮一生谨慎,却低估了人性之恶。他以为留下“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的预案能维稳,却忘了杨仪的狭隘、魏延的桀骜,乃至刘禅的懦弱,都能让精心布局崩盘。
更讽刺的是,真正受益者蒋琬和费祎,恰恰是低调务实之人。他们默默接过蜀汉残局,延续了诸葛亮“休养生息”的国策,却再难复制北伐的雄心。
这场内斗消耗了蜀汉最后的锐气,也为几十年后的灭亡埋下伏笔。权力斗争没有赢家,只有幸存者——而历史,总是用血写下教训。 #图文作者回归激励计划#
发布于:安徽省富利证券-配资排名第一-股票配资合作-炒股配资公司站点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