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钦林,堪称解放军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幸存者。
金门战役后,徐钦林自古宁头血色滩头奇迹生还,辗转逃回大陆。出任第28军84师251团3营1连重机枪班班长,肩负一线作战及火力支援的重任。
在金门的三天三夜里,他亲身参与了登岛部队所有重大战斗的全过程。在举世震惊的金门战役中,他竟奇迹般地死里逃生,历经磨难回到祖国怀抱。
随后,他多年来坚持要向上级汇报事变的全过程,以及他本人对造成金门战役失败主客观原因等关键问题的深刻认识与分析。
诚如他在2014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我要为死去的战友们说话,不能让他们白白牺牲。"
他的这些讲述,为后人研究金门战役留存了无比珍贵的历史档案。
01
1949年10月25日,这是金门登陆战发起的第2天,也是古宁头滩头血战最为激烈的一天。
遭受国民党22兵团坦克部队围剿的金门登陆部队伤亡惨重,垵湖、古宁头等重要制高点相继沦陷,金门战役已渐近尾声。
当天深夜,第28军军长萧锋下达分散突围的命令。
在最后一次重机枪扫射后,身为重机枪班班长的徐钦林,果断命令战士们砸毁重机枪,又亲眼看着战友们销毁了全部弹药。
待他忍着断腿之痛爬上山坡时,却发现已与连队其他人员失去了联系,平日里和他并肩作战的机枪手们也都四散奔逃。
为确保安全,在一处山洞里,他脱下了带血的军装,换上一件国民党军装——这是战前补充到班里的投诚士兵留下的。
在金门战役中,解放军登陆部队244团、251团、253团共计9000余人,遭到国民党军坦克和海空军的围歼。除了极少数人分路成功突围外,其余大部分人员被俘或牺牲,几乎全军覆没。
到10月27日之后,包围圈里仅剩下为数不多的解放军残留人员。
徐钦林在忍饥挨饿中,于几个山沟里辗转隐蔽了好些日子,期间偶尔也会碰到一些新四军流散人员,人数时多时少。但由于彼此并不熟悉,还要躲避国民党乡、保武装的搜捕,始终未能汇聚成一股力量。
后来,他遇到了相熟的84师参谋张明华、251团副连长王德胜,以及两名下级干部,于是这5个人便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团队。
就这样,他们在金门岛上一直埋伏到11月下旬,与一户同情解放军的当地渔民取得了联系。白天,他们潜伏在山洞中;晚上,则悄悄前往该渔民家中吃晚饭。
此时战斗已经结束一个多月,参战的国民党军队都已奉命返回原驻地。
他们几人商议,长期待在岛上并非长久之计,还是要设法尽快出去,与上级取得联系,向党组织汇报此次战役的详细情况。
张明华、王德胜打算从舟山经上海前往苏北,到华东野战军司令部面见陈毅;徐钦林决定经舟山前往杭州华东军区司令部直接汇报;另外两名下级干部则表示想返回山东原籍。
于是,他们约定先设法逃离金门,然后在舟山分手,各自奔赴不同方向。
02
当初突围时,每人都分到了一笔经费。
他们拿出仅有的20块银元送给渔民,一来是感谢他们一家冒着生命危险提供饭食和掩护;二来是请渔民帮忙联系出岛的船只。
在渔民的协助下,他们换上了当地渔民的粗布衣服。热心的渔民还为他们设计了一些道具,比如徐钦林背着一个竹篓,里面装着一些海货,装扮成贩卖海鲜的小商贩。
张明华则手提药箱,里面放着一些草药,伪装成赤脚医生。王德胜等人也依样行事,按照各自的装扮预习好了一套说辞。
一切准备妥当后,渔民在深夜将他们送上一艘小渔船,然后挥手告别。
按照先前的约定,出于安全考量,这5个人佯装成互不相识的路人,分别坐在船的不同位置,彼此之间保持距离,以便前后能够相互照应,待到上岸后再前往预定的会合地点。
想法固然周全,可真正付诸实践时,却完全行不通。当时大家的心情,都是恨不得能立刻离开金门这个鬼地方,所以一路上都心情紧张,很快便乱了原本的次序。
徐钦林腿部有伤,行动不便,很快就落在了队伍的最后面。由于海上风浪很大,徐钦林又晕船厉害,没过多久就吐得一塌糊涂。
途中,他们的小船两次遇到正在巡逻的国民党海军,好在有惊无险,都成功蒙混过关。
第三天黄昏,小船才在舟山群岛某个小岛靠岸,可因为没有通行证,他们不敢去镇上投宿。
在海边的小茅店里,尽管徐钦林声称自己是从金门逃回的国民党散兵,但精明的店主一眼就看出他们是败退的解放军。
好在解放军在当地口碑极佳,店主不仅没有当场戳穿他们,也没有刁难他们,相反,在店主的掩护与帮助下,徐钦林解决了食宿问题,还花了高价弄到一张前往杭州的通行证。
有了通行证,在国统区便能畅行无阻。那位店主帮徐钦林雇了一艘前往大陆的渔船,临分别时,店主才笑着当面点明他们解放军的身份。
03
杭州是华东军区的重要后方基地,当时还属于相对安全的地区,从上海、南京等地转移来的各种军政机关都聚集于此,再加上各级部队的后勤机关众多,呈现出一种忙碌的景象。
在热闹的杭州街上,徐钦林惊喜地遇到了比他先到的张明华和王德胜,只见他们二人换了身行头,衣着整洁,差点让徐钦林没认出来。
他们匆忙地对徐钦林说:已经联系好了去上海的车,准备前往苏北找陈毅司令员,马上就要出发了。于是,他们就在杭州街头握手告别。
受到二人的启发,徐钦林也在估衣铺里添置了一套布棉袍,又买了一只手提箱,在里面放上一些就地收购的茶叶,将自己装扮成贩卖茶叶的行商。
他的目的地是直接前往华东军区司令部,当面向首长汇报金门战役的真实情况。
这一天恰逢农历十一月十五,经过打听,得知当天就有前往市区的公共汽车。于是,徐钦林花钱买了车票,终于踏上了前往华东军区司令部的路程。
04
抵达华东军区时,已经是1950年1月初了。在司令部大院门口的报摊上,徐钦林买了一份《解放日报》,随后按照门卫的指引来到作战部,他想通过作战部找到华东军区的领导。
没想到接待他的参谋告诉他:由于金门战役的重大影响,军区正在进行全面的战后总结,主要领导都很忙,一般人员很难直接面见。
再一打听,第10兵团司令员叶飞也正在接受上级的战后询问调查。
正当徐钦林一筹莫展时,意外遇到了老朋友、华东军区政治部组织科长孟昭明。
神通广大的孟昭明不知通过什么渠道搞到一个华东军区机关的临时证件,让徐钦林以"特别汇报员"的身份住进了军区招待所。
按照原定计划,徐钦林本想直接向华东军区主要领导面报金门战役的详细经过,特别是指挥层面的重大决策失误。为此,他拜托孟昭明去找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张云逸,希望能够得到接见机会。
张云逸听说金门战役有重要内情需要汇报,认为情况确实重要,但建议徐钦林先形成书面材料,然后由军区统一上报,这样更有分量,也更能引起上级重视。
1950年1月中旬,经张云逸副司令员安排,孟昭明陪同徐钦林与华东军区作战部长彭德清会面,随后彭德清亲自听取了徐钦林关于金门战役的详细汇报。
在这次关键的汇报中,徐钦林详细讲述了他亲眼目睹的指挥层面的严重问题。
"叶司令太轻敌了!"徐钦林激动地说,"战前动员时,叶司令说金门守军是残兵败将,不堪一击,可实际情况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根据徐钦林的第一手观察,战役失败的关键在于指挥层的严重误判:
第一,对敌情估计严重错误
"李良荣的22兵团虽然兵力不多,但都是老兵,而且我们登陆前一天人家刚演习完反登陆!"徐钦林愤怒地说,"我们的登陆点和时间都被人家料中了,这不是送上门吗?"
更让人气愤的是,国民党军恰在10月24日下午举行了大规模反登陆演习,直到黄昏才结束。几个小时后,解放军先头部队果然在这一线登陆,登陆点选择与李良荣的判断分毫不差。
第二,海战经验严重缺乏
"我们28军是山东内陆部队,从来没见过大海,更别说海战了!"徐钦林痛心地说,"可指挥员还是按陆战那套来指挥,根本不考虑海上的特殊情况!"
作为一线参战者,徐钦林深知海战与陆战的巨大差别:"在陆地上,我们可以利用地形迂回,可以得到后方支援,可在海岛上,四面都是海,没有退路,没有支援,完全是死地!"
第三,后续支援计划严重不周
"我们第一梯队上去后,第二梯队的船只大部分被敌人飞机军舰打沉了!"徐钦林咬牙切齿地说,"重武器运不上来,弹药补给不了,伤员撤不下去,这还怎么打?"
这是最致命的问题。由于缺乏制海权和制空权,解放军的后续支援完全被切断,登岛部队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第四,战前准备严重不足
"我们带的都是陆战装备,重机枪、迫击炮,在海滩上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徐钦林激动地说,"敌人的坦克一来,我们就傻眼了!"
徐钦林特别提到了66号战车的威胁:"那辆坦克一发穿甲弹就点燃了我们的机帆船,暴露了整个登陆编队,后面就是一边倒的屠杀!"
听完徐钦林的详细汇报,彭德清神色凝重地说:"建国同志,你反映的情况非常重要,特别是关于海战特殊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必须认真总结。我建议你立即形成书面报告,我们马上上报中央军委。"
身为金门战役亲历者的徐钦林,看到领导的重视后心情异常激动。经过反复思考,他认为有必要就战役失败的具体原因向上级提供详细的事实材料,于是开始起草正式报告。
05
自金门血战突围后,辗转海岛、舟山、杭州,历经两个多月的艰难行程,徐钦林终于在华东军区取得正式联系。
金门战役失败后,根据华东军区的要求,徐钦林连续撰写了多份关于金门战役的专题报告,为后人研究这一解放战争史上重要战役保存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杭州撰写报告期间,华东军区于1950年1月20日协助徐钦林与第10兵团政治部主任刘培善秘密会面。此前几天(1月15日),中央军委已经下发了关于《金门作战失利的初步总结》的内部通报。
据此,刘培善向徐钦林传达了军委的初步结论。
《通报》明确指出:叶飞"对海战特殊性估计不足,对敌情判断过于乐观,在作战部署上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
"由于叶飞同志领导上的主观主义,事先缺乏对海战复杂性的充分认识,临战又无灵活机动的指挥决断,以至陷于失败。此次失败,乃轻敌冒进思想的必然结果,非一般战术失误可比。"
《通报》还严肃指出:"各级指挥员,特别是各战区主要领导,必须深刻认识现代战争的复杂性,绝不能凭经验主义指挥作战,否则必将付出血的代价。"
身为金门战役亲历者的徐钦林,看到这份措辞严厉的军委通报后心情异常沉重。经过反复思考,他认为有必要就军委的结论向上级提供更详细的事实依据,于是开始起草第一份正式报告——这便是"金门战役真相报告第一号"。
06
第一号报告内容简要,主要包括:向军委报告"安全脱险抵杭";表态"完全拥护"军委《通报》精神;概述个人突围经历和沿途见闻。
在杭州,华东军区领导听取徐钦林口头汇报后,要求他详细梳理金门战役的全过程,特别是基层官兵对指挥决策的真实看法,形成系列书面材料上报军委。
徐钦林回顾从10月24日登陆作战开始到10月27日战斗结束的完整经历,将关键内容分类整理后编号发电,从杭州发出的算第一号,历时近一个月完成全部五份报告。
1月25日的第二号报告,针对军委询问海战失败是否与情报泄露有关,徐钦林分析认为:作战计划虽然保密,但国民党方面的反应表明他们对我军登陆时间和地点掌握得很准确,这主要是因为我军对海战规律认识不足,选择了最容易被预测的登陆方式。
2月8日的第三号报告,详细汇报了"叶飞同志轻敌思想的具体表现及基层官兵的不同看法"。
10月20日的战前动员会上,叶飞司令员信心满满地说:"同志们,我们从东北打到华南,什么样的敌人没见过?区区金门一个岛,还能挡住我们的脚步?"
但作为基层指挥员,徐钦林当时就有不同看法:"我们虽然身经百战,可从来没打过海战啊!这海岛和陆地能一样吗?"
然而这种来自基层的担忧并没有得到重视。叶飞在多个场合强调:"速战速决,一鼓作气拿下金门!"
这种盲目乐观的情绪感染了整个指挥层,导致对海战困难的严重低估。徐钦林在报告中详细记录了这些关键细节,半个世纪后仍深感愧疚:"当时我们这些基层干部应该更坚决地提出不同意见。"
2月10日的第四号报告,主要汇报登陆部队三个团的具体作战经过、国民党守军坦克部队的威胁情况,以及选择古宁头滩头登陆的具体考虑。
2月15日的第五号报告,重点叙述10月25日凌晨的关键战斗。
25日凌晨,根据作战计划,第244团、251团、253团在古宁头一线强行登陆。但很快遭到猛烈抵抗,特别是敌人坦克的威胁。
身处一线的徐钦林当时主张集中火力摧毁敌人坦克,但缺乏反坦克武器的现实让这个想法成为泡影。"我们的重机枪在坦克面前就是烧火棍!"徐钦林在报告中痛心地写道。
关于如何应对坦克威胁的紧急磋商于25日上午在前线指挥所进行,但由于缺乏有效手段,最终只能被动挨打。
会议从早上一直开到中午,整整几个小时。后来连长愤怒地说:"海战瞬息万变,不能束手无策,现在这种情况只能拼命!"
最后的决定是:各部队就地坚守,等待奇迹出现。但奇迹没有出现,等来的是敌人更猛烈的反击。
07
对于这次决定部队命运的古宁头血战,徐钦林在第五号报告中详细记录:"我们当时只有两个选择:集中全力向内陆突破,摆脱海滩的被动局面;就地固守,等待后续支援。由于缺乏重武器,第一个方案风险极大;由于制海权丧失,第二个方案等于坐以待毙。最后选择了第二个方案,结果可想而知..."
1950年2月20日,徐钦林完成最后一份报告,从军事技术层面深入剖析金门登陆战失败的根本原因,见解极为深刻:
反思此次海战的失败,主要责任固然在于叶飞同志指挥上的错误,但如单纯从军事技术角度分析,也存在重大问题:
1. 对海战特殊性认识严重不足,按陆战思维指挥海战,犯了严重的经验主义错误。
2. 对敌情估计过于乐观,对己方困难估计不足,以为凭借陆战经验足以解决一切问题。
3. 在兵力部署上过于集中,三个团在同一地点登陆,一旦受阻就全军被动。
4. 海上火力支援严重不足,登陆部队缺乏必要的重武器和反坦克装备。
5. 后续梯队准备不充分,运输船只数量不足且缺乏有效护航。
6. 撤退预案考虑不周,一旦登陆失败即陷入绝境,无路可退。
若能充分认识海战复杂性,做好万全准备,绝不会有如此惨重的损失。
徐钦林在报告中提到,古宁头血战异常惨烈,解放军战士虽然英勇顽强,但由于前期决策失误和装备劣势,部队很快陷入绝境,兵力和补给都严重不足。
叶飞在战斗过程中仍缺乏对海战特点的清醒认识,一味要求部队坚持,却无法提供有效支援,进一步加剧了伤亡。
1950年2月20日,徐钦林写出第五份报告,深刻总结金门海战失败教训。他在报告中痛心地写道:"此次海战失败,根本原因是我们对现代海战的复杂性缺乏充分认识,过分依赖陆战经验,轻视了海战的特殊规律。血的教训,必须牢记!"
徐钦林的这些分析,深刻揭示了金门海战失败的根本原因,而这些教训后来成为人民海军建设和两栖作战理论发展的重要参考。
从徐钦林的五份报告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金门海战中,正是指挥层在战略认识和战术运用上的一系列错误,导致了数千名解放军将士的壮烈牺牲。
对海战复杂性的严重低估、对敌情的错误判断、对己方困难的盲目轻视,以及临战时的固执己见,最终将登陆部队推向了绝境。
徐钦林作为这场海战的亲历者和幸存者,通过这些报告向中央军委和后人揭示了金门海战的真相,让人们清楚地了解到究竟是什么原因葬送了九千将士的生命。
尾声
然而,等待徐钦林的却是残酷的现实。
由于他是"逃归人员",报告递交后不久,他就被开除了党籍,分配到地方部队做普通战士。
1952年,心灰意冷的徐钦林复员回乡,成为一名普通农民。这一等,就是36年。
直到1986年,84岁的徐钦林才等来恢复党籍的通知书。"哎,等了三十多年,党没说是给我撂了啊。"拿到党员证的那一刻,老人泪流满面。
2014年,金门战役65周年之际,徐钦林终于等来了为牺牲战友正名的机会。
金门县安岐村的将军庙举行了65年来第一次跨海祭奠仪式,祭文写道:"将士忠勇,血染金门。壮志未酬,英雄气在。虽败犹荣,我辈永祭。"
听到这个消息,徐钦林老泪纵横:"等了65年,终于有人为牺牲的战友们立碑了。"
正如解放军上将刘亚洲在《金门战役检讨》中所写:"事至此,已不可为了。"
但历史的真相,永远不能被遗忘。
富利证券-配资排名第一-股票配资合作-炒股配资公司站点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