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的刘建华坐在医院的病床上,望着窗外的夕阳,眼泪无声地滑落。
护士走过来递给他一张缴费单:"老师傅,这次住院费用是一万三千八百块,您看是现金还是刷卡?"
刘建华颤抖着手接过单子,心里五味杂陈。
老伴走了三年,儿女都在外地忙碌,这一万多块钱对他来说不是小数目。
更让他恐惧的是,医生刚才说的那句话还在耳边回响:"刘老师,您这个病情需要人照顾,最好不要一个人住了。"
就在他绝望地盯着缴费单发呆时,病房门突然被推开,进来的人让他彻底愣住了...
01
三年前,刘建华还是个幸福的老头。
他和老伴李秀英结婚四十二年,感情一直很好。两人都是退休教师,退休金加起来有八千多,日子过得挺滋润。儿子在深圳做生意,女儿在上海当医生,虽然不在身边,但逢年过节都会回来。
那时候的刘建华,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和老伴一起去菜市场买菜,然后回家做饭。李秀英总是嫌弃他做的菜太咸,他就故意多放盐,惹得老伴追着他满屋子跑。
"你个老头子,就知道气我!"李秀英边跑边笑。
"谁让你嫌我做的饭不好吃。"刘建华得意洋洋地躲在沙发后面。
那些平凡的日子,现在想起来却珍贵得像宝石。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李秀英查出胰腺癌的时候,已经是晚期了。医生说最多还有半年时间。
刘建华当时就懵了,抱着诊断书在医院走廊里哭得像个孩子。
"老头子,别哭了,我还没走呢。"李秀英反倒比他冷静,"剩下这几个月,咱们好好过,不给儿女添麻烦。"
他们瞒着孩子,说只是普通的胃病。刘建华每天陪着老伴做化疗,看着她头发一根根掉光,人越来越瘦,心疼得夜夜失眠。
最后那段日子,李秀英已经说不出话了,只能用眼神和他交流。有一天晚上,她突然用尽全力握住刘建华的手,嘴巴一张一合的,似乎想说什么。
刘建华凑近耳边,听到了老伴最后的话:"老头子......要好好......活着......"
第二天清晨,李秀英就走了。
02
老伴走后,刘建华的世界彻底塌了。
儿女赶回来办丧事,哭得死去活来。儿子刘磊说要接他去深圳住,女儿刘娟也说要接他去上海。可是刘建华哪里都不想去,他只想守着这个和老伴生活了三十年的房子。
"爸,您一个人住我们不放心。"刘磊劝道。
"我没事,你们忙你们的去吧。"刘建华摆摆手,"我这把年纪了,还能折腾到哪去?"
儿女拗不过他,只好请了个钟点工,每天来打扫卫生做饭。可是没多久,刘建华就把钟点工辞了。
"花那个冤枉钱干嘛,我自己能行。"
刚开始还行,刘建华每天按时起床,到小区里遛弯,和老朋友们下下象棋。可是慢慢地,他就变了。
早上起不来床,懒得出门,懒得做饭,经常就是泡面对付一顿。有时候一整天都不说一句话,就坐在客厅里发呆。
邻居王阿姨有时候会敲门:"老刘,吃饭了没?我做了包子,给你送点过来。"
"不用了,我不饿。"刘建华连门都不开。
其实他哪里是不饿,他是不想麻烦别人,更不想让人看到他这副邋遢的样子。
日子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着。
03
转机出现在老伴去世两年后。
那天刘建华突然感觉胸闷气短,差点晕倒在客厅里。邻居听到响声,破门而入,发现他脸色苍白地瘫坐在地上。
"老刘,你怎么了?"王阿姨吓坏了,赶紧叫了救护车。
在医院检查了一圈,医生说是心脏问题,需要做搭桥手术。手术费要十几万,刘建华一听就蒙了。
"医生,能不能保守治疗?"
"刘老师,您这个情况比较严重,保守治疗效果不好。而且您一个人住,万一再出什么意外......"
刘建华沉默了。他想起老伴最后的话,要好好活着。可是这十几万的手术费,他哪里拿得出来?
儿女知道后,立刻要往家汇钱。
"爸,您别担心钱的事,我和姐姐想办法。"刘磊在电话里说。
"你们刚买房,压力那么大,我这病......算了吧。"刘建华心疼儿女。
"爸,您说什么呢?钱没了可以再赚,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刘娟也在电话里哭。
最后还是做了手术。儿女东拼西凑,总算把钱凑齐了。手术很成功,可是医生的话却让刘建华陷入了新的恐慌。
"刘老师,您以后要定期复查,按时吃药,最重要的是不能一个人住了。您这个年纪,又有心脏病,万一出什么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04
出院后,刘建华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
儿子刘磊已经在深圳租了个大一点的房子,准备接他过去。女儿刘娟也在上海给他腾出了客房。可是刘建华心里有说不出的别扭。
去儿子家吧,儿媳妇虽然表面客气,但他能感觉到对方的不情愿。孙子今年刚上初中,正是关键时期,他去了岂不是添乱?
去女儿家也一样。女婿是个要面子的人,家里突然多个老头子,肯定不方便。外孙女才五岁,正是淘气的年纪,他这个当姥爷的反倒成了负担。
"要不我还是回自己家住吧。"刘建华试探性地说。
"爸,医生都说了您不能一个人住。"刘娟急了,"要不这样,我给您请个保姆。"
"请保姆?那得多少钱?"刘建华一听就摇头,"算了算了,我真的没事。"
儿女拗不过他,只好妥协。但是他们提了个条件:必须装个定位手表,每天定时报平安。
刘建华无奈地答应了。
回到家里,看着空荡荡的房子,刘建华忽然觉得比以前更孤独了。手术留下的疤痕还隐隐作痛,提醒着他身体的脆弱。
他开始害怕,害怕某一天突然倒下,却没人知道。
就在这种恐惧中,刘建华慢慢发现了一些让他意外的事情......
05
第一个让他意外的是邻居王阿姨。
王阿姨今年62岁,老伴是个退休工人,儿子在本市上班。按理说,她的条件比刘建华要好一些,没理由对他这个独居老头这么关心。
可是自从刘建华出院回来,王阿姨几乎每天都会过来看看。
"老刘,今天感觉怎么样?"
"老刘,我炖了排骨汤,给你盛一碗。"
"老刘,我去医院拿药,顺便帮你把药也取了。"
刘建华刚开始还客气地推辞,时间长了就有些奇怪了。
有一天,他忍不住问:"王姐,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
王阿姨愣了一下,然后笑了:"你这人真是的,邻居之间互相帮助不是应该的吗?"
"可是......"
"老刘,你知道吗?我爸妈去世得早,我哥哥姐姐都在外地。前几年我生病住院,楼上楼下的邻居都来看我,那时候我就想,以后我也要这样对别人。"王阿姨的眼睛有些湿润,"我们这些老人啊,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大家抱团取暖,日子才能过得踏实。"
刘建华听了,心里暖暖的。
第二个让他意外的是小区的保安小张。
小张今年三十出头,是个退伍军人。平时话不多,对谁都是公事公办的态度。可是自从知道刘建华刚做完心脏手术,小张就变得格外关注他。
每天晚上九点,小张都会打电话给刘建华:"刘老师,您睡了吗?今天感觉怎么样?"
有一次刘建华半夜突然感觉胸闷,想下楼透透气,结果在楼梯间遇到了巡逻的小张。
"刘老师,您怎么这么晚还出来?"小张立刻紧张起来。
"有点闷,出来走走。"
小张二话不说,就陪着他在小区里慢慢散步,一边走一边聊天,直到刘建华感觉好一些才送他回家。
"小张,麻烦你了。"刘建华有些不好意思。
"不麻烦,我们当兵的时候,班长就说过,要照顾好身边的每一个人。您就把我当孙子看待,有什么事随时叫我。"
06
第三个让他意外的是小区旁边药店的老板娘。
这个药店刘建华去了很多次,因为需要定期买心脏药。老板娘姓陈,四十多岁,平时看起来挺精明的一个女人。
有一次刘建华去买药,身上的钱不够,他有些尴尬地说:"要不我明天再来?"
"没事,您先拿药,钱明天给也行。"陈老板娘很爽快。
"这怎么好意思......"
"刘老师,您别见外。我听说您是退休教师,我儿子以前也是被老师照顾大的。再说了,您这药不能断,万一出什么事,我心里也过意不去。"
从那以后,陈老板娘就特别关照刘建华。每次他去买药,她都会仔细询问身体状况,还会提醒他按时吃药。
有时候刘建华忘记买药了,陈老板娘还会主动给他送到家里。
"陈姐,你这样跑来跑去的,多麻烦。"
"不麻烦,反正我也要路过。"陈老板娘笑着说,"老人家的身体最重要,可马虎不得。"
第四个让他意外的是......
07
就在刘建华渐渐习惯了这些人的关心时,又一次意外发生了。
那天是周六的晚上,刘建华正在看电视,突然感觉胸口剧痛,喘不上气来。他想拿手机求救,可是手机就在茶几上,他却怎么也够不着。
眼看着就要昏过去了,门铃突然响了。
"刘老师,您在家吗?我是小李。"
门外传来一个年轻女孩的声音。刘建华用尽全力喊了一声:"救命......"
门外的人立刻警觉起来,开始用力敲门:"刘老师,您怎么了?我马上找人开门!"
很快,门被打开了,进来的是楼上的小李,还有她的男朋友。
"刘老师,您别怕,我马上叫救护车!"小李一边拨打120,一边让男朋友帮忙照顾刘建华。
救护车很快就到了,刘建华被紧急送往医院。
在医院里,医生说还好送来得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刘老师,是谁发现您的?"医生问。
刘建华这才想起那个救了他命的小李。小李是楼上的租户,平时很少见面,顶多在电梯里点个头。她为什么会在那个时候来敲门?
等刘建华稍微好一些,小李来看他了。
"小李,谢谢你,要不是你......"刘建华握着小李的手,眼里含着泪。
"刘老师,您别这么说。"小李有些不好意思,"其实......我是受人之托。"
"受人之托?"
小李点点头:"有个人委托我,让我每个周末都去看看您,确保您安全。"
刘建华愣住了:"谁委托你的?"
小李迟疑了一下:"我不能说,但是您放心,那个人很关心您。"
这下刘建华更迷糊了。谁会这样关心他?儿女?不对,如果是儿女,没必要这么神神秘秘的。
出院回家后,刘建华越想越觉得不对劲。
08
小李的话让他开始重新审视最近发生的一切。王阿姨的无私关照,保安小张的贴心照顾,药店老板娘的格外关心,还有小李的"受人之托"...
这一切真的只是巧合吗?
他开始留意身边的细节。有一天,他假装身体不舒服,想看看王阿姨会不会来。果然,不到半小时,王阿姨就出现了。
"老刘,我刚才好像听到你家有动静,是不是不舒服?"
"你怎么知道我不舒服?"刘建华试探着问。
王阿姨愣了一下:"我......我刚好路过,听到声音就过来看看。"
可是刘建华明明看到,王阿姨是从自己家里专门出来的,根本不是路过。
又有一天,他故意很晚才去药店买药,想看看陈老板娘的反应。
"刘老师,您怎么这么晚才来?我都等您一天了。"陈老板娘有些焦急。
"等我?"
"我是说......我担心您没药吃。"陈老板娘赶紧解释。
可是刘建华注意到,陈老板娘看向门口的眼神有些躲闪。
还有保安小张,他每天晚上九点的电话,时间准得像闹钟一样。刘建华开始怀疑,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安排?
终于,在一个雨夜,刘建华发现了真相。
那天他假装睡觉,却偷偷从窗户往外看。他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楼下的车里坐着,似乎在观察着什么。
当那个人下车,走到路灯下时,刘建华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
09
车里坐着的那个人,是刘建华的老伴李秀英的妹妹——李秀兰。
李秀兰今年64岁,退休前是银行的副行长,经济条件很好。她和姐姐李秀英感情很深,从小一起长大,无话不谈。
当年李秀英病重的时候,李秀兰几乎天天在医院陪护。李秀英临终前,紧紧握着妹妹的手说:"兰兰,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建华。他这个人太倔强,也太要面子,肯定不愿意麻烦别人。你帮我照顾他,但是千万别让他知道,否则他会觉得是负担。"
李秀兰含着泪答应了。
从那时起,她就开始暗中安排一切。
王阿姨是李秀兰的同事,两人关系很好。李秀兰把刘建华的情况告诉了王阿姨,请她多多关照。
"你放心,我一定照顾好刘老师。"王阿姨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保安小张的父亲曾经是李秀兰的下属,后来生病去世了。李秀兰帮了他们家很多忙,小张的母亲一直想报恩。当李秀兰提出请小张照顾刘建华时,小张立刻答应了。
"李阿姨对我们家的恩情,我永远不会忘记。照顾刘老师是应该的。"
药店的陈老板娘其实是李秀兰的远房侄女。李秀兰每个月都会给她一些钱,让她格外关照刘建华。
"姑妈,您放心,我一定照顾好刘老师。"
至于小李,是李秀兰花钱雇的护工。她专门租住在刘建华楼上,任务就是定期关注刘建华的情况。
李秀兰把这一切安排得天衣无缝,她自己则经常开车到小区附近,远远地观察着刘建华的情况。
10
当刘建华拉开窗帘,和楼下的李秀兰对视的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
李秀兰知道自己被发现了,只好硬着头皮上楼。
"建华哥......"李秀兰站在门口,不知道该说什么。
刘建华看着这个为他默默付出了三年的妹妹,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兰兰,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姐姐临走前让我照顾你,可是我知道你的脾气,如果直接照顾你,你肯定不会接受。"李秀兰也哭了,"我只能想这样的办法。"
"可是你这样......我心里不安啊。"刘建华哽咽着说。
"建华哥,我们是一家人。姐姐走了,但是我们还在。你照顾了姐姐一辈子,现在该轮到我照顾你了。"
那一夜,两个老人聊了很久很久。李秀兰告诉刘建华,这三年来她是怎样安排一切的,又是怎样担心他的安全和健康的。
"我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觉,生怕你出什么意外。"李秀兰说,"好几次我都想直接搬到你家来住,可是我怕你不习惯。"
刘建华听了,心里五味杂陈。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孤苦无依的老人,没想到背后竟然有这么多人在默默关心着他。
第二天,刘建华主动找到了王阿姨。
"王姐,谢谢你这三年来的照顾。"
王阿姨有些不好意思:"建华哥,你都知道了?"
"嗯,兰兰都告诉我了。"刘建华笑了,"不过我想说,即使没有兰兰的委托,我们也是好邻居,对吧?"
王阿姨也笑了:"那是肯定的。我们这些老人,就应该互相照顾。"
接下来,刘建华又分别找到了小张、陈老板娘和小李,向他们表示感谢。
小张挠挠头:"刘老师,李阿姨确实帮过我们家,但是我照顾您也是真心的。我觉得您就像我爷爷一样。"
陈老板娘说:"姑妈是让我照顾您,但是时间长了,我是真的把您当成长辈了。"
小李也说:"虽然一开始是受雇佣,但是后来我发现您是个很好的老人,照顾您让我觉得很有意义。"
听到这些话,刘建华心里暖暖的。他明白了,虽然这一切开始于李秀兰的安排,但是后来每个人对他的关心都是真心的。
11
从那以后,刘建华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秀兰不再偷偷摸摸地关心他,而是光明正大地住进了他家。两个老人相伴而居,既有照应,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
"建华哥,我们都是老人了,互相照顾是应该的。"李秀兰说,"再说,我一个人住也孤单。"
王阿姨还是经常过来串门,但是现在她不再有负担感,而是真正的邻里友情。
"现在好了,咱们三个老人经常聊天,日子过得有意思多了。"王阿姨开心地说。
保安小张依然每天晚上打电话关心刘建华的身体,但是现在他会在电话里聊更多的事情,就像真正的爷孙一样。
"爷爷,我女朋友要和我见家长了,您说我该准备什么?"
"好事啊,那我明天给你包个红包。"
陈老板娘的药店成了刘建华经常去的地方,不只是买药,还经常去聊天。
"刘老师,我儿子这次期末考试进步了,您说我该怎么奖励他?"
"学习进步是好事,但是不能只看分数,要让孩子明白学习的意义。"
小李完成了雇佣期,但是她选择继续住在楼上,成为了刘建华的忘年交。
"刘爷爷,我找到正式工作了,以后还是会经常来看您的。"
"好孩子,有什么困难就跟爷爷说。"
一年后,刘建华迎来了67岁生日。
这一天,李秀兰准备了一桌子好菜,王阿姨带来了自己亲手做的寿桃,小张买了生日蛋糕,陈老板娘送来了燕窝,小李则准备了一个自制的相册,里面都是刘建华这一年来的照片。
看着围坐在餐桌旁的这些人,刘建华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人老了,如果老伴不在了,最应该依靠的不是远在天边的儿女,而是身边这些真心关心你的人。
第一个人,是有血缘关系但又不会给你压力的亲人。李秀兰就是这样的人,她了解刘建华,愿意为他付出,但又不会让他感到负担。
第二个人,是志同道合的同龄朋友。王阿姨和刘建华年龄相仿,有共同的生活经历和话题,可以相互陪伴,相互照顾。
第三个人,是值得信任的年轻人。小张虽然年轻,但是有责任心,有爱心,能够在关键时刻提供帮助。
第四个人,是能够提供专业服务的人。陈老板娘不仅能提供药品,还能提供健康咨询,这对老年人来说非常重要。
当然,小李这样的护工也很重要,但她更像是前面四种人的补充。
12
在生日宴会上,刘建华举起酒杯,对大家说:"谢谢你们,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老了,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钱,不是住多大的房子,而是身边有没有真心关心你的人。"
李秀兰点头:"建华哥说得对,我们这个年纪,最需要的就是陪伴和关心。"
王阿姨说:"是啊,钱再多也买不来真心。"
小张举起杯子:"爷爷,我敬您一杯,祝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陈老板娘也说:"刘老师,您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也敬您一杯。"
小李最后说:"爷爷,是您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互相关爱,谢谢您!"
看着这些真诚的笑脸,刘建华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老人。
老伴虽然不在了,但是生活并没有失去颜色。这四个人,用他们的真心和关爱,为刘建华的晚年生活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
后来,刘建华经常对来看望他的儿女说:"人老了,如果老伴不在了,一定要学会依靠身边的人。不是依靠他们的钱,而是依靠他们的心。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同龄的朋友、可信任的年轻人、能提供帮助的专业人士——这四种人,就是老年人最好的依靠。"
儿女听了,都很感动。他们也开始反思,是不是应该更多地关心父亲身边的这些朋友,而不只是担心他的生活费够不够。
现在的刘建华,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上午和李秀兰一起去菜市场买菜,中午和王阿姨一起看电视剧,下午到药店和陈老板娘聊天,晚上接受小张的电话问候,周末和小李一起出去走走。
这样的生活,平凡而温暖,简单而幸福。
刘建华终于明白了老伴临终前说的那句话:"要好好活着。"
好好活着,不只是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心里有温暖,身边有真情。
67岁的刘建华,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晚年幸福。
富利证券-配资排名第一-股票配资合作-炒股配资公司站点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